潇湘梧桐

共饮长江水


凛冬散尽,蒸春长明。4月8日,武汉打开了紧闭61天的大门。他看着自家的小兔子们,和医护人员打成一片,回想这两个月来的点点滴滴,不由红了眼眶。

 

手机上密密麻麻的是全家各兄弟姐妹发来的慰问和祝福,武汉含着泪一一回复,在看到那个名字时,动作一顿。

 

东方明珠:汉,大病初愈,你辛苦了。我这里的事情最近处理得不错,准备来看看你。

 

武汉瞪大眼睛,刚回了个“这多占用你的工作时间,心意我领了”,一个视频电话就打了过来。

 

武汉再次感叹魔都的效率,无奈地点了接通。

 

“汉,我这几天确实有空,你别有负担啊。”上海依然是他记忆里明媚自信的模样,无愧经济中心的大气从容,“择日不如撞日,我下午就来。”

 

“诶诶——沪…”武汉见她兴冲冲要挂断,连忙出声。

 

见对方嗯了一声看过来,他小声道:

 

“谢谢你啊…”

 

谢谢你,无论是医疗队,还是物资,还有现在的探望。

 

上海听得懂他未尽的话语,笑了笑:“你我都是长江流域的省市,共饮长江水的缘分,不必言谢。”

 

武汉看着她挂了视频,却突然想起另一个人。他半是辛酸半是欣慰地闭了闭眼,往事已矣,未来可期。

 

下午三点,上海来到武汉的办公室,两人相谈甚欢。

 

上海却敏锐地发觉了武汉的心不在焉,他的眼里盛着复杂的心绪。那眼神飘忽迷离,带着几分心虚几分落寞,不肯直接与她对视。

 

于是她停下来,歪头笑着问:“怎么了,汉,有心事?”

 

她原也是一问,却不想平日沉稳冷静的意识体,竟红了眼眶。

 

“诶,哪能啦?(怎么了)”给上海吓得,直接飙本地话了。

 

“…上海,我只是在想,你很好。”武汉含着泪笑笑,“很好很好——活成了我那个傻弟弟,期待的样子。”

 

此言一出,两人之间心照不宣的那段记忆,被重新翻到阳光下。原本黯淡伤心的过往,此刻携着跨越大半个世纪的思念涌上心头,滋味难以言说。

 

方才笑着打趣的上海,此刻也沉寂下来,两人相视无言。

 

良久,方听得经济中心有些颤抖的声音:“这么些年了,我没忘记他。”

 

“他看到你今日的发展,一定会很开心。”武汉颔首。

 

这个“他”是谁呢?

 

在那段晦暗不明,华家跌落神坛的岁月,家主孱弱,无力庇佑家中兄弟姐妹。侵略者肆无忌惮,索要国土,开设租界,盘算着杀死这条东方巨龙。

 

彼时的上海,孤身一人在欧洲求学,举目无亲,踽踽独行。她在泥泞中挣扎,拼命学习西方的知识,触碰那远在天际的光明。她那时尚且对家主抱有希望,等待着自己被接回去的那天。

 

可她等了二十年,却只等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纸条约。伦敦故意在她面前提起,华家签立条约时的屈辱无力,暗暗敲打她:

 

“你的家族无力拯救你,别再妄想逃离。”

 

那之后,上海不再对瓷接自己回家有半分希冀。

 

神不渡我,强者自渡。

 

她发了狠的开放发展,却也变得愈发沉默寡言,看不到一点希望。独在异乡为异客,望着流火夕阳,深夜月明,眼泪慢慢干涸,她痛苦得几近疯狂。那段时日,她的阴鸷,让伦敦巴黎都保持了距离,只是日常教学有所交集。

 

汉口就是在那时候来到她身边。

 

那日英吉利摆着伪善的笑,对睁大了眼的上海说:“你的弟弟,日后会和你一起学习,你可得多指导他。”

 

上海已经二十年未曾见过家里人,虽然她第一次见汉口,但那熟悉的黑发黑眼,让她迅速接受了这个弟弟。

 

他们很快成为了很好的朋友,在异国相互扶持,一起为回家努力,为回家建设更好的未来而努力。

 

汉口是个小太阳,他的到来,是上海漫漫长夜的启明星,不亮,但足够照亮前路。

 

汉口告诉她华家如今的状况,告诉她自己前来的原因。

 

“我是自愿出来的,姐姐。”汉口坐在上海身侧,看着上海的疑惑道,“姐姐不知道,你的名声在家里已经传开了。我也想和姐姐一样,成为经济中心,给哥哥还有家里分忧!”

 

“傻孩子,出来要吃那么多苦…你在家里本来就发展的不错,我听说英吉利不是也同意可以不带咱们家的人出来求学吗?你何苦呢…”

 

“我愿意,姐姐,我真的愿意!”汉口攥紧拳头,眼里是上海许久未见的少年意气,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。我出来学习,是为了有朝一日学成而归…能亲见我们家和欧陆一样,拥有坚船利炮,能护住别的兄弟姐妹,让他们免于我们的命运…”

 

上海看着他眉飞色舞,心里有什么东西在鼓动,恍然开朗。

 

“好…我们一起努力。”她按捺下心底的澎湃,“我们约好,一起成为经济中心,学成后尽我们所能,帮助华家!”

 

他们也确实做到了。

 

在当时的各大口岸城市中,汉口与上海并驾齐驱。他们一东一西,分居长江上下游,成长为两个举足轻重的经济、商业、贸易中心。

 

时人所谓:“上海者,为中国贸易之总汇;汉口者,为内地贸易之中枢,扬子江流域其它各港,皆不过此两地之附庸而已。”

 

一个被称为东方巴黎,一个被称为东方芝加哥,但他们并不为此满足。他们要的,是以自己的名字享誉中外,用自己的实力,帮扶家里。

 

94年甲午海战,华家输得惨烈。汉口忧心忡忡,决定提前回国。上海当时还想多学一些东西,伦敦巴黎也不愿放人,于是两人就此告别。

 

上海去给汉口送行,她看着原本矮自己一头的弟弟,如今已是少年初长成,眉目间流露出淡淡的凌厉气息。

 

可此时,隔着一道栏杆,汉口看着她的眼神,复杂而含蓄。

 

上海其实知道的,她一直都知道的。

 

她发现汉口对自己,有了不一样的情感。不是弟弟对姐姐的依赖,不是后辈对前辈的信任,也不是战友之间并肩作战的视死如归…那是什么时候开始呢?兴许是触怒英吉利时汉口替自己挡的一鞭,兴许是自己被关禁闭时汉口爬窗送来的吃食,兴许是晚宴舞会上那短暂对视的一眼,兴许是某天下午他小跑着递给自己的一支玫瑰花。

 

上海从来没有回应这份炙热的爱意,而是婉言谢绝。

 

她并非冷酷无情,并非自命清高,只是确实没有情爱。她那时,有太多事情要做,无心他物,何况她一直把汉口当成弟弟对待。

 

“回家后,别忘了我们的约定。好好发展,帮扶华家。”上海微笑着,对缓缓启动的船挥手。

 

汉口没有听到想听的话,但他也是个理智的。

 

“姐姐,我会的,我也等着姐姐回家的那天。”

 

待到再见面时,却已经是宁汉合流。上海跟着南京,看向对面的武汉,以及他身后的汉口。东西两对政经中心,短暂地交错,随后又分道扬镳。

 

那天离别,汉口对阔别三十年左右的上海道:“沪阿姐,我这些年又进步了很多,你要有空了,来我这里看看啊!”

 

上海看着已经是青年相貌,更加高挑成熟的汉口,微笑着答应:“这是自然。”

 

然而此次一别,便是最后一面。

 

后来发生了太多事,战火连天,烽火硝烟,待到百废具兴,苦尽甘来,故人已去,无处寻觅。

 

上海听江苏说汉口被合并的事后,手里的文件飘落一地。在苏浙皖兄长们齐齐围上来嘘寒问暖时,她愣怔着问:

 

“汉口,他怎么了?”

 

“合并了,并入到武汉了。”浙江接话,“小沪,怎么了?”

 

“合并?为什么?他…”上海突然有些失控。

 

“…小沪,这是爹爹的决定。”安徽拍了拍她。

 

上海不再多说了,她垂眸一张张捡起地上的文件,好像在拾起一去不回的往昔。

 

“我只是感慨,省市们的演变,太快了…”她恢复了平日的冷静淡然,“但共和国需要,我们都会这么做的。”

 

这段记忆逐渐被时间尘封,但上海始终不曾忘记,在没有繁华红毯的岁月,曾有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,陪着她度过了长夜阴冷。

 

武汉的话将她拉回现实:“汉口消亡之前,我问他,是不是牵挂着你。”

 

上海惊愕抬头:“你知道…?”

 

武汉笑着看她:“我是他的哥哥,他的心思,自然瞒不过我。”

 

“那…他说了什么?”上海不曾了解这段往事,忍不住发问。

 

“他说,牵不牵挂不再重要,他只希望,你能够替他完成那个约定。”武汉的眼眶又红了,他别过头去,“他说他释然了,上海本就该是不会动感情的经济中心,他希望你能够永远这般从容,帮扶家里,以自己的名字享誉中外…”

 

“还有吗…?”上海默默给武汉递出一张纸。

 

“他说他愿意…愿意为了华家并入我。”武汉擦干眼泪,淡淡笑道,“永远不悔。”

 

上海了然,这就是汉口。正如当年自愿离家求学一样,他也愿意被合并,用自己最后的力量,帮助哥哥,为了华家。

 

两人对坐,又是半晌无言。

 

“汉,陪我去汉口看看吧。”上海低声开口,“我曾答应和他一起看这人间繁华的…你陪我一起,也算是了了我的一桩心愿。”

 

“好。”

 

与君初相逢,恰似故人归。这是上海见到汉口,第一个想到的念头。

 

立于滨江畔,看着汉口近代建筑群,上海竟有了一种故地重游的近乡情怯。素有传言,汉口与上海气质极像,此言不假。

 

因为相似的历史因素,他们都是那样复古而摩登,东西交融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,静静诉说着百年兴衰荣辱。

 

“我对汉口,确实没有那些感情。”上海和武汉漫步街头,她知道武汉长久以来埋在心底的疑问,“我从不逃避自己的内心,没有便是没有。”

 

“但我,确实感激他,为他感动,为他遗憾。”

 

我住长江头,君住长江尾。

 

日日思君不见君,共饮长江水。

 

那时的汉口,曾在上海面前吟诵这首词,也不背完,就背到这里。末了试探的问上海有何感想,上海装作不懂,只是夸他背得有感情。

 

“我们曾相约一起发展,共同承担起华家的责任。既然他已经失约,那就让我,带着他的祝福继续前行。”

 

“只愿君心似我心。”上海停下,对武汉道,“你我共饮长江水,我们,还有众多华家省市,千万同胞…”

 

“我们会替汉口,替那些没看到华家盛世的省市和人民,走到那一天。”

 

此水几时休,此恨何时已?

 

只愿君心似我心,

 

定不负,相思意。

 

“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。”武汉温润的声音响起。

 

“是的。阴霾终将过去,”上海笑着,“我们始终在一起。”  

评论(2)

热度(60)

  1. 共8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